深圳市邦奧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國免費客服熱線:400-616-0685
近日,電視劇《大祠堂》出品人之一王建鋒透露,目前的電視收視率可通過交納推廣費來提高,并向媒體出示了證據,呼吁司法介入徹查此事。在王建鋒看來,廣告商是按收視率高低付錢的,收視率如此造假,可能使他80%的投入化為烏有。此事一經曝出,包括電視臺、廣告商、制片方、行業協會等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都做出不同的反應,部分廣告商準備重新審視自己投放廣告的標準,而有消息透露,收視率國標也將于近日出臺。
廣告商呼吁:建立行業新標準
在收視率造假一事被曝之后,利益受到最大影響的廣告商并未引起外界過多的關注。有廣告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虛假收視率現象如果真如王建鋒所述,那么廣告主的利益就根本無法得到保證。
王建鋒透露,中視豐德從今年3月開始與新疆衛視進行《熱播劇場》欄目的合作,而對該欄目進行廣告投資的廣告主自然成了中視豐德的合作伙伴。“近一周內,我接觸了幾家和我們有合作關系的廣告客戶。他們表示經此事之后,已對收視率數據產生了不信任感,希望聯合廣告商發起建立行業新標準的活動。”王建鋒透露,廣告主都直言收視率造假一事被揭露出來后,廣告主是最大的獲益方,大多數依據收視率給地方衛視結算廣告費的廣告主可以節省一大筆經費了。
不過,青海衛視副總監辛艷表示,目前被曝出收視率造假,并出具相應證據的衛視基本上屬于較為偏遠的地區。對于這些區域性地方電視臺的廣告投放,并非主流廣告商的投資重點。廣告商最在乎的一線城市的地方衛視,暫時并沒有曝出收視率造假行為,大部分主流地方電視臺的廣告投放情況并未受影響。
作為國內電視媒體代理及經營領域的核心公司之一,昌榮傳播市場與媒體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收視數據的使用方,昌榮還是相信數據提供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目前昌榮也沒有接到任何收視率不屬實或后期更改數據的消息。
“目前國內的電視劇廣告投入方式基本上還是分為硬性廣告和軟性植入兩種。昌榮在給客戶做廣告策略的時候,會評估該播出媒體多個時期的收視表現,對實際收視表現會有一定的預期范圍,如果評估時收視過低是不會投放的。”該負責人表示,一些大型廣告公司與媒體談判時,在廣告投放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按保收視點來談合同,即實際播出收視點若沒達到預期設定標準,則會采取補償措施,將收視點補足,但一般情況不會停播廣告。
對于部分廣告商提出打破“唯收視率”,制定綜合評判標準的建議,大多數廣告代理公司和地方衛視都持較為支持的態度,希望將電視節目的美譽度、影響力作為投放廣告的參考標準之一。不過,包括辛艷在內的諸多業內人士也擔憂說,該標準涉及范圍廣、系統龐大,建立難度非常大,短時間內難以設立起來。
建立多方監控收視渠道
雖然本次收視造假被揭露之后各方表態不一,大多數業內人士對這一黑幕行為表示了質疑和譴責。但也有專家積極地表示,如果此事能夠加快收視率國標的制定,促進各方嚴格遵守行業規定,那么該事件還是具有行業促進作用的。
據了解,2009年3月,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曾正式推出《中國電視收視率調查準則》(以下簡稱《準則》),就樣本抽取、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及使用等環節做出規定。而這個準則是我國在大規模開展商業性收視率調查十幾年之后,由行業協會推出的第一個規范性文件。但該準則最終由于缺少具體的執行機構并未得到很好的執行。
中國傳媒大學受眾研究中心主任劉燕南表示,這一《準則》的制定和推出,無疑是在為中國收視率調查“立法”,但截至目前,《準則》卻遭遇到了幾乎被虛置的窘境。
為此,2011年初,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成立了專門的收視率調查準則起草委員會,開始推動收視率調查準則上升為國家標準,其下屬的電視受眾研究委員會則負責該標準的具體工作,并于今年6月將初步形成的征求意見稿,提交給國家標準委員會。對此,業內各方都期待本次新收視國標能夠實質上遏制收視率造假的情況,不再成為一紙空文。
不過,辛艷提出,如果收視率統計方案與機頂盒的普及無法真正掛鉤,依然通過樣板戶進行收視調查的話,是無法根本解決虛假收視率的情況的。“建議收視率統計部門可以參照我國空氣質量監測的方法,以各個標準多建立幾個數據庫進行統計,將最終的統計結果綜合起來進行比對。”某專家表示,只有將多渠道的收視率監控制度建立起來,才不會出現某一方全權把控最終結果的現象。
電視臺表示:收視率造假不影響廣告收入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目前國內部分地方衛視均對收視率造假一事表示震驚,但表示從未經歷過此事。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等地方衛視的相關負責人聽聞此事之后,便開始質疑本頻道某些欄目或電視劇收視情況不理想可能是由于其他頻道收視造假所致。
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長期居全國衛視收視冠軍的湖南衛視,在全國衛視收視率排名中跌出前5名,最差時竟跌至第18名。6月中旬,湖南衛視《天天向上》制片人張一蓓在回應整個平臺收視率下滑的現象時直言,其他衛視收視率造假是湖南衛視收視率下降的原因。浙江衛視廣告中心主任樓志岳告訴記者,他也懷疑浙江衛視內幾部熱播的電視劇人氣高、但收視情況不理想以及其王牌節目《中國好聲音》收視率增量不如網絡點擊率暴漲速度等現象與收視率造假一事有所關聯。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國內的電視行業中,收視率不真實的情況一直存在,只是沒有明確的證據和證人,也沒有人愿意揭露該現象,所以即便收視率存在水分,最終也基本會被電視臺所接受。“高收視率可以為地方衛視帶來更多的廣告投資和關注度,因此這些地方衛視沒有必要去主動揭露、檢舉制造假收視率的單位和個人,以免牽連本電視臺。”該人士表示。
雖然目前各家地方衛視基本還處于觀望狀態,但辛艷表示,如果事態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和變化,處于全國第一、第二陣營的地方衛視的節目安排、廣告刊例價格、廣告合作項目基本不會因此做出太大調整。
辛艷對此解釋,目前處于國內第一陣營的衛視,在吸引廣告投資方面靠的是品牌效應,處于第二陣營的衛視只要收視份額達到某個基礎值,就會進入廣告商投放廣告的考量范圍,并根據衛視的類型進行具體選擇。“全國前15名的地方衛視收視率基本都能夠保證在1%以上,這些衛視被廣告商確定為有傳播價值的電視臺,而收視率不足1%,但話題性比較足的電視臺也會受廣告商青睞,除了全國排名前八位的電視臺之外,其他的地方頻道一般不會改變廣告刊例價格。”辛艷解釋稱,地方衛視會以自然年為跨度進行廣告招商,收視穩定的頻道基本只會每年為廣告商調整廣告費用折扣,不會因為收視的起伏過多地調整廣告價格。因此,一時的收視造假對于衛視整體的廣告收入影響并不明顯。